Skip to content
字数
7596 字
阅读时间
31 分钟

单稳态触发器

基本概念

之前学的 JK 以及 D 触发器,本质上都是双稳态触发器

他们的状态相对是稳定的,如果没有外部输出一般不会变化。

NOTE

而单稳态则是,如果此时状态为 1 ,过一段时间,他的状态自动变成 0

image.png|350

NOTE

它的稳态可以是 0 也可以是 1

触发变换到暂稳态的可以是正脉冲,也可以是负脉冲

而暂稳态的时间长度是可以计算出来的。

分析的方法一般有三点:

  1. 首先找到什么状态是稳态

  2. 然后是找到由脉冲引起的从稳态跳变到暂稳态

  3. 电路在 RC (电容电路)的作用下,由于充放电,电路自动的由暂稳态回到稳态

  4. 再根据 RC ,将从变化再到变回来的这个时间长度计算出来。

门电路构成 - CMOS

门电路的种类可以是 TTL 也可以是 CMOS

NOTE

CMOS 电路更多是使用或非门,或非门是用正脉冲来触发到暂稳态

TTL 电路更多是使用与非门,与非门是用负脉冲来触发到暂稳态

下面以 CMOS 为例:

image.png|500

上面这个是正脉冲触发

如何区分是什么脉冲触发呢?

对于与非门来说,输入的稳态1 ,则输出的稳态一定是 0 ,当输入从 1 变换到 0 的时候,稳态就被打破了,输出就从 0 变成了 1

image.png|325

所以,与非门是要用负脉冲来触发

对于或非门来说,输入的稳态是 0 ,则输出的稳态一定是 1 ,当输入从 0 变换到 1 的时候,稳态就被打破了,输出就从 1 变成了 0

image.png|375

所以,或非门是用正脉冲来触发

下面看 RC 电路

image.png

NOTE

上面的电路关键在于电容,如果稳态为 0 ,那么当电容左侧电压变为 1 的时候,电容的左边和右边之间就会产生电压差,而随着电容的快速充电与放电,此电压差快速减少为 0

而当电容左侧的电压从 1 变回 0 的时候,同样受到电容的充放电影响,电容左边和右边就又会产生电压差。但注意,这时候的电压差是朝向左边的,所以在图上看上去就是负的。

IMPORTANT

由于上面的稳态0 ,所以它受到的是正脉冲的影响。

而如果它的稳态1 ,那么它受到的是负脉冲的影响。

然后接着回来看整个触发器电路:

image.png|575

这里的第一个过程刚才已经分析过了, Vi 是作为外部输入

Vi1 是电容处理的结果。

Vi1 在从 0 变化到 1这个过程中:(注意,下面这个过程都是发生在这个过程中!)

由于 Vi0 变化到 1 ,导致 Vi1 也发生突变,从稳态 0 变化到暂稳态 1 。在这个过程中, Vo1 受到或非门的控制(有 10 ),导致 V01 也从稳态 1 变化到暂稳态 0

而接下来注意到在右侧电容 C 的左边是 Vo1 ,右边是 Vi2 ,而 Vo11 变化到 0 ,尽管有电容的影响,但 Vi2 还是会也从 1 变化到 0

再来看 Vo2 ,它受到 Vi2 的影响,当 Vi21 变化到 0 的过程中,由于非门的作用, Vo2 会从 0 变化到 1

Vo20 变化到 1 ,又会反过来影响到 Vo1 ,由于或非门的存在,它会继续让 Vo11 变化到 0

依次为一循环,实现正反馈

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 Vo1Vi2 快速下降Vo2 快速上升。(变化到暂稳态

NOTE

这里理解的关键是,这个正反馈是发生在 V1 突变的过程中,因为时间很快,导致 Vo1Vi2 都是近乎突变。

然后是第三个过程:

上面的步骤变化的非常快,导致了他们在变化到暂稳态的时间非常短。

image.png

然后是要看右侧的电容,也就是左边是 Vo1 和右边是 Vi2 的电容。在 Vi2 这一端,由于 VDD 电源的影响,它的电压会持续增加。但是由于电容的充放电特性,它的变化比较慢。(注意,此时 Vi2 的电压是从逻辑 0 向逻辑 1 增加 )。

在这个增加的过程中,会有临界值。过了临界值之后,逻辑 0 就变成了逻辑 1

NOTE

一般来说,场效应的门槛是 Vth=VDD2

达到这个门槛,逻辑值就要从 0 变化到 1 .

而当 Vi2 的电压达到临界值VDD2 )的时候,它就变成逻辑 1 了,这也就导致经过一个非门之后, Vo2 变成了逻辑 0 。发生了跳变

Vo2 变成逻辑 0 之后,而由于 Vi1 此时的逻辑值也为 0 ,经过或非门之后, Vo1 的逻辑值变成了 1 。发生了跳变

Vo1 发生跳变变成逻辑 1 之后,又由于电容 C充放电特性。会导致 Vi2 的电压再上升一个 VDD 的高度。意味着电压值又增加

NOTE

这里之所以电压会再增加一个 VDD ,没有太理解,先这样记。

但尽管 Vi2 的电压值再增加,他的逻辑值还是 1

这里的 Vi2 电压再增加,就会导致 Vo2 的变成 0 的速度加快,进而导致 Vo10 变成 1 的进度加快。

而当 Vo1 变成 1 之后,在电容 C 的左边为 1=VDD ,右边为 32VDD ,又由于电容的充放电性质,导致 Vi2 又回到 VDD 。(当然,这些的变化都是逻辑 1 的范畴 )

image.png|650

而我们要求的便是 Vi2 从开始上升到跳变的这一段时间是多少。

image.png|650

这里有公式可以得到:

f()=f()+[f(0+)f()]etτ

代入公式中得到:

Vi2=VDD2=VDD+(0VDD)etwRC

进而求得:

tw=RCln20.7RC

其中, RC 代表电容的大小。

NOTE

下面是一些注意事项。

第一个:

如果 Vi 是一个窄脉冲(比 tw 窄 )那么就不需要加微分电路

当然,如果不确定是窄脉冲还是宽脉冲,还是必须加上微分电路的。

第二个:

然后是 Vi2 的电压,这个电压在过程中出现了 32VDD 的情况,这就导致了可能会将非门冲击

解决方法是在此电阻上并联一个二极管

起作用有:让 Vi2 的电压最大为 VDD+0.7

另外一个作用是,在电压恢复的过程中,原本时间大概是 35 倍的 τ=RC ,并联上二极管之后,恢复的时间变快了

第三个:

会在输出的时候再接上一个非门,作用是在 Vo2 后面加非门,相当于对波形整形,输出更好

image.png|475

此外,还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如果过段时间又来一个触发

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如果再来一个触发的时间比较接近。 Vi2 还没有恢复到稳态,又来了一个触发。这样就会导致 Vi2 不能突变到 0 。会有一点高度差

这样在后面再恢复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用之前 tw 那么长的时间了,他所用的时间就小于 tw

所以触发进来的周期是由所限制的:

Tmin=tw+Tre

Tre 一般为 35 倍的 RC 常数。(当然,加上二极管之后会稍微比这个时间短)

image.png|650

然后是 TTL 门电路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:

image.png|650

这里主要的问题是电阻的大小问题。并且 TTL 是用与非门来进行设计。要用负脉冲触发。,

RD>2kΩ1R<0.7kΩ0

其他的分析与 CMOS 的一样

与非门为 TTL,受到电阻大小影响,采用最多的是 CMOS 或非门,逻辑不受电阻大小影响

中规模集成电路构成

NOTE

单稳态触发器:在稳态的状态下,外加一个触发信号,电路能够产生一定宽度的脉冲。

稳态可以是 0 也可以是 1 ,脉冲可以是正脉冲,也可以是负脉冲

区分是否重复触发

下面区分不可重复触发可以重复触发

image.png

NOTE

不可重复触发意味着,在第一次触发之后,如果再来一个脉冲,不会受此脉冲的影响。

可以重复触发意味着,在第一次触发之后,如果再来一个脉冲,那么它的暂稳态就会在第一次触发的基础上延续。

74121 不可重复触发

74121 有三个触发脉冲的端口。

如果要产生一个正脉冲响应,那么就应该得到:

image.png|600

图中左侧为三个脉冲的连接结构,右侧为实现此功能的功能表

IMPORTANT

触发进入暂稳态的两种情况:

  1. A1A2 两个输入中有一个或者两个为低电平,输入端 B 出现由 01 的正向跳变。

  2. B 为高电平,输入端 A1A2 中有一个或两个出现由 10 的负向跳变(不产生跳变的输入端必须保持为高电平

其中注意, A1A2低电平有效

NOTE

使用这样的结构,就能实现既可以使用上升沿触发,也可以使用下降沿触发

image.png|650

典型的应用

定时

image.png|625

上面图中的 DW 是单稳态电路。它受到负脉冲的影响,会产生一段暂稳态

而与门的另一个输入是 CP 脉冲。

将这两部分在一起之后,就能得到定时的效果。

假如将暂稳态的时间控制在 1s ,那么得到就是 1s 内得到的脉冲数(这就是频率

然后将之后的脉冲接入计数器。实现定时的效果

延时

这里的设计思路是,利用两个单稳态触发器。前一个在触发到暂稳态的时间就是要延时的时间长度。然后利用第一个暂稳态跳变到稳态的这个下降沿,再去触发第二个单稳态触发器,让他产生一个与输入相同宽度暂稳态,就实现了延时的效果。

image.png|575

消除干扰

image.png|625

可以发现,经过单稳态触发器之后,利用上面的这种连接方法将原来输入中的毛刺消除掉。

施密特触发器

这里的施密特触发器主要是用 CMOS 来实现

主要原因在于 CMOS电压传输特性比较好

此外, CMOS 门电路有这样一个特性:在分析的时候,是没有经过门电路的电流的。

image.png|600

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有三个点:

  1. 输出电压 v0高电平还是低电平

  2. 输入电压 vi 为多少的时候,输出电压会翻转(也就是输入门槛

  3. 更关心的是 vA ,什么时候 vA=vDD2 ,也就是达到非门的门槛

一开始的时候, vi0 ,而又由于 R2>R1 ,则 vA<12vDD 故没有达到 CMOS 门电路的门槛,所以 vo 保持为 0

而随着 vi 的上升,(注意,在此过程中,在 vA 小于的时候,由于还没达到门电路的门槛,所以导致 vo 一直保持为 0 ),直到上升到 vAvth=vDD2 (此时其实是稍微大于)此时,又由于正反馈,导致 vo 极速上升到 vDD (为逻辑 1

image.png|600

而此时,则是达到了输入 vi 的门槛 VT+ ,而这个门槛可以算出来。

vA=vDD2=R2R1+R2VT+VT+=(1+R1R2)vDD2

接下来, vo 就不是 0 了,而是 vo=vDD ,那么 vA 就受到两部分的影响。

vA=R2R1+R2vi+R1R1+R2vDD

根据 vi 的变换曲线,他在经过门槛电压之后,先上升然后下降。

vi 又来到 VT+ 的时候,由于受到 vo 的影响,所以并没有达到变化的门槛,输出 vo 依然是保持为逻辑 1 .

而随着 vi 的持续减小,就又会让 vA=VDD2 ,达到临界值门槛 VT (注意,此时本质上是)

vA=vDD2=R2R1+R2VT+R1R1+R2VDD

计算得到:

VT=(1R1R2)vDD2

image.png

这种特性的施密特触发器叫做同向施密特触发器

IMPORTANT

同向施密特触发器

输入小的时候,输出为 0

输入达到某一个比较大的数值的时候,输出为 1

可以画出它的输入输出施密特传输特性

image.png|600

而反向施密特触发器的输入输出传输特性为:

image.png|600

多谐振荡器

这个也叫做方波发生器,它是没有输入的,也并没有稳定状态,故叫做无稳态触发器

只有两个暂稳态

它没有输入,但是有输出,意味着它肯定有反馈电路,此外也一定有储能元件(电容)

用 CMOS 门电路实现

同样的,它也是有几个阶段。

首先,先假设 vo0 ,则 vo11 ,此时,电容左右电压不一致,会对电容 C 进行充电

vi 的电压就是电容上的电压 vC

image.png|650

vi 会随着 vC上升而上升。而非门电路是有门槛的 vth=vDD2

而当 vi 达到门槛电压 vDD2 的时候,此时又会形成正反馈电路,导致 vo 突变到 vDD (逻辑 1

这就意味着电容右边的电压上升到 vDD ,而电容电压差是不能突变的,进而导致左侧电压也要上升 vDD 。左侧电压就是 vi 。左侧电压 vi 上升达到 32vDD

NOTE

注意,这里是电容电压差,而不是电容两边电压

image.png|650

接下来进入第二个暂稳态。此时状态为上图中的 2

此时,由于右侧电压 vo=vDD 。左侧则是存在并联分压,一部分是电阻电压,一部分是 vi

image.png|625

在这个过程中, vi 会持续减少,如果时间无限长,则会减少到 0v

NOTE

在这里 vi 上的电压应该是电阻上的电压,先知道它要下降就行。

实际上,当减少到 vDD2 的时候就又会触发突变,这同样也是一个正反馈。

导致 vo 突变到 0 ,再由于电容两边电压差不会突变,导致 vi 的电压也会突变减少 vDD2 达到 vDD2

而后面的就是重复上面这些过程,实现方波脉冲。

当然,可以发现, vi 的变化比较大,对元器件来比较不友好,所以可以通过添加二极管的方法来实现对元器件的保护。

image.png|625

这时候 vi 最大就是 vDD+0.7v ,最小是 o.7v (这是由于二极管的性质导致的)

后面还有一个石英晶体的振荡电路,如果有需要再看。

555 定时器

结构及其工作原理

结构

NOTE

运放器(这里是非线性开环结构)

它在这里作为比较器,比较正负两端的电压大小:

正端大于负端,出去为 1 ;负端大于正端,出去为 0

image.png|550

NOTE

补充模电知识:

运放在进行的过程中是没有电流的,所以,导致从 Vcc 出来的电压,被三个电阻分成三部分。

第一个节点处是 23Vcc ,第二个节点处是 13Vcc

image.png|550

在图中可以看到:

高电平电源是引脚 8 ,接地是引脚 1

此外有两个输入比较端,与高电压 23Vcc 比较的是引脚 6 ,与低电压 13Vcc 比较的是引脚 2

NOTE

注意连接的位置

引脚 6 Vi1 连接的是运放的负极

引脚 2 Vi2 连接的是运放的正极

这意味着:

Vi1>23Vcc=0Vi1<23Vcc=1

Vi2>13Vcc=1Vi2<13Vcc=0

在第一个高位哪里还有一个控制端(引脚 5 )。

image.png|550

在有外部控制电压输入的基础上, B 点电压值为 A 点电压值的一半(这个是确定的)

NOTE

有外部控制电压,那么电源电压就被忽视了。

比较的就是外部控制电压,而不是电源电压了

Q=1 三极管连通Q=0 ,三极管截止

NOTE

三极管连通代表着极电级与发射极连通,也就是第 7 个管脚接地

三极管不通代表着极电级与发射极没有接通

image.png|525

后面的结构是一个 RS 触发器。其输出与置零端(低电平有效)与非到一起,再经过一个非门输出。

工作原理(功能表)

Q=1 三极管导通Q=0 ,三极管截止

image.png|625

补充一下 RS 触发器的功能表:

|525

这里有需要注意的地方:当 Vi1>23VccR=0 ), Vi2<13VccS=0 ) 的时候,由于 RS 触发器的性质,不能出现从 11 跳变到 00 ,会出现不定状态。所以这个情况尽量不让他出现

IMPORTANT

记忆口诀:

小于小于 1 ,大于大于 0 ,小于大于恒不变

清零端清零

小于小于 1

大于大于 0

在区间不变

在理解记住功能表之后,就不需要看内部结构了。

image.png|625

外部控制电压(引脚 5 )如果是没有接任何东西的话,要接一个电容,起到抗干扰的作用。(一般是 0.01μF

555 定时器的应用

基本结构:

image.png|525

实现施密特触发器

首先知道,施密特触发器,对于输入电压来说,如果是上升,则是遇到高的门槛翻转,下降则是遇到低的门槛翻转

因此,利用 555 定时器的比较部分设计实现施密特触发器

连接方法:

image.png|525

下面对于任意输入的波形进行分析:

image.png|525

时刻要记忆的口诀是:

NOTE

大于大于 0,小于小于 1,区间内不变

所以分析起来直接代入口诀即可。

举个例子:在输入电压小于 13Vcc 的时候,就是小于小于,为 1 。在 13Vcc23Vcc 之间的时候,输出是保持原来的不变,也就是还是 1 。直到输入电压大于 23Vcc 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是口诀:大于大于,为 0

NOTE

可以发现,这与施密特触发器在逻辑上是一样的。其中, 13Vcc 就是低门槛23Vcc 就是高门槛

这里在具体的电压值上,输出就是 Vcc

而当电源9v 的时候,按照正常的分析:高门槛为 6v ,低门槛为 3v 。(此时 Vic 上是没有接其他的,只是一个电容 )

而如果想要实现在电源为 9v 的时候,让高门槛为 8v ,低门槛为 4v (肯定是 12 的关系 )。那么只需要在 Vic 上接入一个 8v 即可。

image.png|575

当然,除了上面这种连接方法,还可以如同下面这样来实现

image.png|600

我们将原来的电压值设置为 12v ,那么高门槛就是 8v ,相应的低门槛为 4v 。但这个时候输出的逻辑 1 也是 12v 。而我们要求输出为 9v 。处理方法就是利用 vo 。它的输出前面有一个三极管

我们按照上面图中所示的方法在 v0 的外面连接一个上拉电阻,并且上拉电阻接一个 9v 的电源。

NOTE

这个时候分析三极管

Q 的逻辑值与 vo 的逻辑值相反。当 v0 的逻辑值为 1 ,那么 Q 就是 0 ,而在三极管中, Q0 代表三极管截止。那么我们分析 v0 的电压值就是上拉电阻电源,为 9v

而当 v0 输出为逻辑 0 的时候, Q 则是逻辑 1 。此时三极管是导通的,通了之后, v0 就接地了,此时电压值为 0v

所以 v0 的输出波形与原来的一样的,只是逻辑 1 的电压值发生了变换

实现单稳态触发电路

首先是连接方式:

image.png|600

这里要通过一个低脉冲来触发,其中,低脉冲触发( VI )接的是 2 号管脚,它是与 13vcc 进行比较的(低门槛)

同样的,下面通过脉冲波形来进行分析,要分析的有三个部分,一个外部触发输入,一个是电容电压,还有一个是输出电压的变换

image.png

假设初态 Vo=1Q0 ,此时三极管截止,相当于 7 号管脚断开运放虚断无电流,那么电容电压就是 Vcc

而,电容电压也作为 555 定时器的一个输入,与 23Vcc 进行比较。

而由于 vc 的电压为 Vcc 且对于管脚 2 来说,它的逻辑值也是 1

进而可以得到:大于大于,输出为逻辑 0

NOTE

所以尽管我们认为一开始的稳态为 1 它也是要变化到 0 的。所以此时系统的稳态为 0

然后是接下来进行分析:

因为已经得到稳态0 ,那么此时 Q1 ,则三极管为导通状态,导致第七个管脚接地,从而导致下方电容短路。所以稳态的时候,电容电压也为 0v

image.png|600

下面就是来低脉冲,此时 VI0uc 也为 0 ,根据口诀:小于小于为 1 。则输出 v01

而输出为 1 ,导致 Q0 ,使得三极管为截止状态,进而导致第七个管脚近似断开状态,接下来就是 Vcc对电容充电

NOTE

这里要注意,电容在稳态的状态Vcc ,但是当在刚变化之初,则是要有一个充电的过程(按照指数规律上升

如果没有任何限制,最终一定是充电到 Vcc

细节看下面图中所示。

image.png|625

但是我们知道, vc 的电压要是连接的管脚 6 ,它要与 23Vcc 进行比较。

所以,当电容上电压在充电过程中达到 23Vcc 的时候,再根据口诀:大于大于为 0 ,导致输出 vo 变为 0

而当输出一旦变为 0 ,那么 Q 则变成 1 。此时三极管为导通状态 ,则电容快速放电,达到稳态。

image.png|625

tw 宽度用三要素公式计算一下即可得到:

uc=V++(0V+)etwRC

代入值得到:

23Vcc=Vcc+(0Vcc)etwRC

得到:

tw=RCln3=1.1RC

实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补充知识

此实现的单稳态触发电路是不可重复触发的

image.png|600


如果想要控制 tw 的宽度。那么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。

如果想要增大 tw ,那么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改变 RC 的值。

还有一种可以改变定时器的门槛,也就是改变 VIC ,让 VIC>23Vcc ,当然不能超过 Vcc

Vcc>VIC>23Vcc

实现可重复触发的单稳态触发电路

连接方法:

image.png|625

改造的关键是在输入之后加了一个三极管:(这个三极管是低电平有效)

意味着,当输入为 0 的时候,三极管导通,使得电容快速放电,变成 0

当输入为 1 的时候,三极管截止,此时与之前一致,为正常状态。

根据此变换,下面来分析脉冲图

image.png

NOTE

依据这个,就可以进行预警系统的设计。

可以让他一直来脉冲,此时由于是可重复的设计,就会导致输出一直为 1 ,当突然信号的间隔过大,导致它翻转得到 0 ,可以利用这个来做一系列的报警处理

实现多谐震荡电路

震荡电路没有输入,并且有两个暂稳态来回震荡,导致出现连续方波

用定时器实现的电路如下图所示:

image.png|600

首先是设初始输出 v01 ,此时 Q0三极管截止,导致 762 引脚是断开的。从而电容在充电,而它的充电时间常数 τ=(R1+R2)C

经过的回路是: VccR1R2CGND

当充电到 13Vcc 的时候,由于此时对于定时器的两个输入来说,根据口诀是在区间内保持不变

所以会一直充电到 23Vcc ,然后导致 vo0

image.png|600

vo0 之后,导致 Q1 ,此时三极管是导通的状态

就会让电容放电,其经过的回路是 GNDCR2TGND

此时电容的放电时间常数为: τ=R2C

NOTE

由于电容充电和电容放电的充放电时间常数不一样,充电的时间要比放电时间长

当放电到 13Vcc 的时候,又导致 vo 变为 1 ,形成循环。

下面分析一下充放电之间的时间间隔 tw 。方法依然是使用三要素方法

可以得到:

T1=(R1+R2)Cln2充电的时间T2=R2Cln2放电的时间T=T1+T2=(R1+2R2)Cln2

其频率为:

f=1T

而它的占空比(占空比是充电或者放电在整个周期里面的占比是多少)

D=T1T

而如果想要实现占空比可调,不能调整电阻,如果调整电阻(对于 T1 充电过程来说 ),尽管 T1 的时间变长了,但是总的 T 也变长了。

所以想要实现总周期不变,而充电放电的占比可调,那么就需要实现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互相独立

具体实现电路如下图:

image.png|600

而分析过程跟之前是一样的:

image.png|600

NOTE

这里要明确, R2 并不是滑动变阻器,而是可以双向调节的变阻器。

贡献者

文件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