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字数
13467 字
阅读时间
61 分钟

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

第一个

Am×n 的矩阵,且 r(A)=n ,设 α1,α2,,αs 线性无关,证明: Aα1,Aα2,,Aαs 线性无关。

证明线性无关或者相关都可以从定义入手。

k1Aα1+k2Aα2++ksAαs=0 ,则变换一下得到: Ak1α1+Ak2α2++Aksαs=0 ,则将此等式看作是: AX=0 ,且由于 r(A)=n ,根据齐次方程组解的充要条件可以得到方程组只有零解

所以: k1α1+k2α2++ksαs=0 。而 α1,α2,,αs 线性无关,所以得到: k1=k2==ks=0 ,进而得到: Aα1,Aα2,,Aαs 线性无关。

第二个

α1,α2,,atAX=0基础解系β 不是 AX=0 的解,证明: β,β+a1,β+α2,,β+αt 线性无关。

由于是基础解系,所以可以得到: α1,α2,,αt 线性无关,且 β 不是 AX=0 的解,所以可以得到: β,α1,α2,,αt 线性无关。

而要证明 β,β+a1,β+α2,,β+αt 线性无关,这里从定义入手:

kβ+k1(β+α1)+k2(β+α2)++kt(β+αt)=0

展开得到:

(k+k1+k2++kt)β+k1α1+k2α2++ktαt=0

由于 β,α1,α2,,αt 线性无关,那么可以得到其系数只能都等于 0

得到:

{k+k1+k2++kt=0,k1=k2==kt=0.

进而得到:

k=k1=k2==ks=0

从而得到 β,β+a1,β+α2,,β+αt 线性无关。

第三个

对于常见到的 A2=A ,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结论:

A2=Aλ2=λλ=01

此外,由 A2=A 可以得到: A(AE)=0

所以可以得到: R(A)+R(AE)n

但我们又知道: R(A±B)R(A)+R(B) ,所以就可以凑出来形式为:

n=R(E)=R[A(AE)]R(A)+R(AE)

综上所述,可以得到:

R(A)+R(AE)=n

然后,其中, R(A)=r ,则 R(AE)=nr

R(A)=r ,对于齐次方程 AX=0=0X 来说, 0 是其特征值,共有 nr 重。

R(AE)=nr ,对于齐次方程 (AE)X=0 来说,可以得到: AX=1X1 是其特征值,共有 r 重。

第四个

3 阶矩阵 A=(aij)3×3 ,满足 AT=kA(k>0) ,若 a11=a12=a13=c>0 ,求 c

首先是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得到:

|A|=|AT||A|=||A|A|=|A|n|A1|=|A|n1

进而得到:

|A|=k3|A|2

所以, |A|=1k3

再根据 AT=kA ,可以得到: aji=kAji ,再利用求行列式的展开法,可以得到:

|A|=a11A11+a12A12+a13A13=1k(a112+a122+a132)

再根据 a11=a12=a13=c>0 ,可以得到:

|A|=1k3=3kc2

解得: c=33k

第五个

n 阶行列式 |A|=|01000020000n1n000|

|A| 的第 k 行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Ak1+Ak2++Akn 是多少。

A=(01000020000n1n000) ,则根据分块矩阵,可以得到: A=(0BC0) ,所以根据分块矩阵的逆,可以得到: A1=(0n1B10)

展开为: A1=(0C1B10)=(0001n100001200001n10)

然后再计算 |A| 。按第一列展开得到: |A|=(1)n+1n!

而我们知道 A=|A|A1 ,进而得到:

(A11Ak1An1A12Ak2An2A1nAknAnn)=(1)n+1n!(0001n100001200001n10)

所以可以得到: Ak1+Ak2++Akn=(1)n+1n!k

第六个

设实矩阵 A=(aa1a1a1) ,若对任意的二维非零实列向量 X ,都有 |XTAX|<|XTX| ,则 a 的取值范围是:

已知:对于任意的维非零实列向量 ,都有 XTX>0

可以得到: XTX<XTAX<XTX ,进而得到两个等式:

XT(A+E)X>0XT(EA)X>0

这里是在凑正定的定义。而正定之后,则可以使用顺序主子式来求它的范围。

一些不知道放哪的性质

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

  1. 可以利用行列式不等于 0 来判断,某值不是其特征值,例如: |AE|0λi1 ,当然,这里可以是任意的特征值。

  2. 求矩阵的秩,行变换列变换都可以使用(可以混用)

  3. 求解线性方程组,只能用行变换(所以如果凑不出左边单位矩阵的形式,就需要自行代入特解去尝试)

  4. 求逆矩阵,可以使用行变换,也可以使用列变换,但是不可以混用

  5. 对于任意的 n 维非零实列向量 X ,都有 XTX>0

  6. 单位列向量指的是各元素的平方和为 1 。所以,可以认为 A=(100) 是单位列向量,它的特征值为一个 1n10

代数余子式与转置

如果 Aij=aij ,其中 Aij 是矩阵 A 的代数余子式, aij 是矩阵 A 中的元素。那么可以得到:

Aij=kaijA=kAT

同时,可以延伸出来:

Aij=kaijA=kAT

注意,上面公式中的 A 是矩阵 A 的伴随矩阵。

这里要区分开来的是 A 是伴随矩阵,是在代数余子式的基础上转置得来的;而 Aij 则是单纯的代数余子式。

A 是将矩阵 A 中每个位置的代数余子式求出之后进行转置的结果。

NOTE

注意,在计算伴随矩阵的时候,不需要乘对应位置上的元素值,只需要求出代数余子式即可

而在求行列式使用展开定理的时候,是需要乘以对应位置上元素值的。

此外,代数余子式一定是要计算 (1)ij 的。

例如:

A=[A11A21A31A12A22A32A13A23A33]=[a11a21a31a12a22a32a13a23a33]=[a11a21a31a12a22a32a13a23a33]=AT

矩阵方程得到特征值

对于一些一般的矩阵,如果是以某种方程的形式给到。那么一般可以直接将方程中的矩阵换成 λ ,然后将 E 换成 1

例如:

A2A2E=0

就可以换成:

λ2λ2=0

分解得到:

(λ2)(λ+1)=0λ=2λ=1

向量点乘矩阵

形如: D=αβT ,其中 αβ 都是 n列向量

它的特征值为:一个 αTβn10

NOTE

特别注意,单位 n 维列向量, αTα=1

矩阵多项式平方的展开方法

形如:

(a1x1+a2x2+a3x3)2=(a1x1+a2x2+a3x3)(a1x1+a2x2+a3x3)=(x1,x2,x3)(a1a2a3)(a1,a2,a3)(x1x2x3)

行列式

NOTE

矩阵的行列式等于其特征值的乘积

计算方法

行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,一种是使用某一行或者某一列,乘以这一行或者这一列的代数余子式。

一种是使用行化简,或者列化简,得到上三角或者下三角,主对角线之和就是要求的行列式的值。

如果题目中出现“代数余子式”,并且还要求行列式这类问题,一般考虑使用代数余子式展开的方法。

NOTE

在计算行列式的时候,如果某一行或者某一列中的 0 比较多,那么一般都是要使用展开定理计算代数余子式

当在计算一些抽象行列式的时候,如果行列式除主对角线意以外,第 i(i=1,2,,n) 行(列)的元素分别与第 j(ji) 行(列)成倍数关系,则可以使用加边法

[!tips] 加边法:将行列式的添加一行或者一列,使其生阶之后的行列式的值不变,这种方法叫做加边法。

一些特殊行列式的结果

第一个 - 两条线

Dn=|a1b1a2b2a3an1bn1bnan|空白处为0Dn=i=1nai+(1)n+1i=1nbi

NOTE

这个地方有时候会让考虑 n 的奇偶性,从而判断方程组只有零解

AX=0 中,当 |A|=0 是方程组有非零解;当 |A|0 时,方程组只有零解


第二个 - 分块矩阵

|A0B|=|A0B|=|A||B||0AB|=|AB0|=(1)mn|A||B|

其中, mA 的维数, nB 的维数

第三个 - 全 1 矩阵减去单位矩阵

A=[0111101111011110]

其特点为主对角线为 0,其他地方为 1

结果为:

|A|=det(A)=|0111101111011110|=(n1)×(1)n1

具体推导过程在这里

第四个 - 回字形行列式

形如:

|A|=|ababbaba|

甚至于说,可以是任意的:

|A|=|ababcdcd|

其计算方法是一样的:

|A|=(adcd)n

用一个例子来说明:

|A|=|56123478|=|1234||5678|=(1×42×3)×(5×86×7)=4

第五个 - 左上箭头行列式

这种一般是变换得到:

1800 P 100 T 4 上

计算:

|1+a11111+a21111+an|ai0,i=1,2,,n

这道题的思路是从第二行开始,每一行都减去第一行。得到:

|1+a1111a1a200a10a30a100an|

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左上角箭头行列式

具体思路是将第一列的 a1 给消掉,然后得到上三角行列式,最后展开计算即可。

实现方法是:从第二列开始,每一列乘以 a1aii=2,3,,n ,由于每一列都乘了一个数,所以还要在前面除以一个倒数才使其相等。

所以得到的结果是:

ana1an1a1a3a1a2a1|1+a1a1a2a1a3a1ana1a100a10a10a100a1|

然后再将第一列分别加上后面每一列,将第一列的 a1 消去即可。得到:

ana1an1a1a3a1a2a1|1+a1+a1a2++a1ana1a2a1a3a1an0a10000a10000a1|

然后计算最后的结果是:

anan1a3a2a1n1(1+a1+a1a2++a1an)a1n1=anan1a3a2(1+a1+a1a2++a1an)=(a1a2an)(1+1a1+1a2+1an)=(a1a2an)(1+i=1n1ai)

第六个 - 类似于递推行列式

2015 年数一

N|2002120200220012|

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利用展开定理,然后得到一个递推公式,从而得到最后结果。

直接对第一行进行展开。

Dn=2×Dn1+2(1)n+1(1)n1=2Dn1+2Dn1=2Dn1+2

然后,可以得到:

Dn=2(2Dn2+2)+2=22Dn2+22+2

以此类推,就可以得到:

Dn=2n1D1+2n1++2=2n+2n1++2=

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就可以得到:

Sn=a11qn1qDn=212n12=2n+12

第六个 - 主对角线为 a ,其他为 b

这种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与全 1 矩阵减去单位矩阵是类似的。

解决方法都是利用特征值来计算行列式。

形如:

D=|abbbbabbbbabbbba|n×n

首先是换成矩阵来计算,可以得到这个矩阵是:

D=b×J1bI1+aI1=b×J1+(ab)I1

其中, J1 代表全一矩阵I1单位矩阵(主对角线为 1 ,其余为 0

而对于全一矩阵来说,它的秩为 R(J1)=1 。所以有 n1 个特征值为 0 ,有一个特征值为 n

利用的是: J1v=λ1v ,而在这里设 v=(1,1,,1)T 。得到 λ1=n 。(计算方法与全1矩阵减去单位矩阵的计算方法中的相同)

再利用特征值的表格,可以得到 D 的一个特征值为: b×n+(ab) ,而由于其他的 n1 特征值为 0 ,所以其他的 n1 个特征值为 0×b+(ab)=ab

而矩阵的行列式为所有特征值相乘,所以可以得到:

|D|=(b×n+(ab))(ab)n1

范德蒙德矩阵及行列式

V=V(x0,x1,,xm)=[111x1x2xnx12x22xn2x1n1x2n1xnn1]

行列式结果:

det(V)=nij1(xixj)=(x2x1)(x3x1)(xnx1)(x3x2)(xnxn1)

xixj (一行中的元素不相同)的时候, R(V)=n

xi=xj (一行中的元素相同) 的时候, R(V)=1$

行列式的性质

|kA|=kn|A|nA|AB|=|A||B||A1|=1|A|AA=AA=|A|E|A|=|A|n1A=|A|A1A1=1|A|AA=|A|(A)1(kA)(kA)=|KA|EAT(AT)=|AT|EA1(A1)=|A1|EA(A)=|A|E(A)=|A|n2A当且仅当n=2的时候(A)=A

NOTE

注意,行列式中,不存在拆开运算的规则。

也就是说: |A+E||A|+|E|

但是,存在意外,就是当只是对某一行或者某一列进行加减法的时候是可以拆开的。

|M|=det[u+vw]=det[uw]+det[vw]

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:

如果矩阵 A 是正交的,那么有: AAT=E ,可以将这个结论代入到上面的行列中,替换掉 E

行列式与代数余子式之间的联系

当已知一个行列式,要求其某一行或者某一行几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,可以使用下面这个方法:

比如说:1800 P 99 T 1 下

D=|1234577733324523332246523|

A31+A32+A33

具体方法就是,直接将 A31+A32+A33 补全为: A31+A32+A33+0A34+0A35

然后直接用其系数替换掉原行列式中的第三行,变成:

M=|1234577733111003332246523|

然后计算此行列式,得到的结果就是 A31+A32+A33


下面进行总结:

当一个行列式上的某一行或者某一列代数余子式乘以对应元素,得到的结果就是行列式的值。

如果不是对应的元素乘以代数余子式,得到的结果是 0

D=|1234567832147602|=5A21+6A22+7A23+8A24

上面是对应的元素乘以对应的代数余子式,下面则是不对应的。

5A31+6A32+7A33+8A34=0

这个结论可以用在下面这个题上:(进阶用法)

D=|1234522211abcde11122mn010024|=9

要求: A21+A22+A23=?

利用性质:

2A21+2A22+2A23+1A24+1A25=|D|=9

且有:

1A21+1A22+1A23+2A24+2A25=0

A21+A22+A23=xA24+A25=y ,这样就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到最后的结果。


要理解 A=|A|A1

例如:1800 P 100 T 5

D=|01000020000n1n000|

Ak1+Ak2++Akn

IMPORTANT

一定要理解代数余子式与伴随矩阵还有行列式之间的关系

比如上面这个题,要求其中一行的代数余子式之和,其实本质上就是求伴随矩阵这一列的和

这里需要明确的是:伴随矩阵是原矩阵中每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组成的矩阵再转置

而我们知道: A=|A|A1 ,也就是说,想要得到原矩阵中某一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,比如是第 3 行第 1 列的元素,那么需要去伴随矩阵的第 1 行第 3 列去得到。

这样就可以得到:

A31=A13=|A|(A1)13

接下来的求和就比较简单了,只需要计算出来行列式,再将 A1k 列的元素相加即可得到结果。注意,一定是严格按照上面的这个公式来计算的。

有关于秩的结论

  1. PQ 都可逆的时候,有:
R(A)=R(PA)=R(AQ)=R(PAQ)
  1. R(Am×n)=n列满秩),则 R(AD)=R(D)

  2. R(Am×n)=m行满秩),则 R(DA)=R(D)

  3. R(Am×n)=n列满秩),则 Am×nX=0 只有零解

  4. R(Am×n)n (不是列满秩,但没说是行满秩) ,则 Am×nX=0 有非零解

  5. 矩阵 AB 共阶 R(A)=R(B)

  6. 向量组 AB 共阶 R(A)=R(B)=R(A,B)

  7. R(A±B)R(A,B)R(A)+R(B)

  8. Am×nBn×s=0 ,则有 R(A)+R(B)n ,例如 A(AE)=E ,则 R(A)+R(AE)n

  9. r(A)={n,r(A)=n1,r(A)=n10,r(A)<n1
  10. R(A)=R(ATA)=R(AAT)=R(AT)

  11. R(AB)min{R(A),R(B)}

  12. A 可逆的时候, R(A1)=R(A)

  13. C=(AB)m×nR(C)<n ,则 CX=0

  14. R(A)=R(PA)=R(AQ)=R(PAQ) ,其中 PQ可逆矩阵。反过来说,如果前面条件不能满足,则 PQ 不可逆。

  15. 如果 R(A)=1 ,则有: An=kn1A 其中 k=βTα=i=1nαii=i=1nλi(i=1,2,)λiA特征值

分块矩阵的一些结论:

  1. R(AFB)R(A)+R(B) ,当 AB 可逆的时候,等号成立

特征值与秩之间的关系:(在可对角化的基础上)矩阵的等于其非零特征值的个数(包括重根)

分块矩阵

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

NOTE

原理规则是一样的:左乘行变换右乘列变换

对于分块矩阵来说,依然适用。

例如:

C=(0ABE)(AB0BE)(AB00E)

在上面的变换中,第一次是第一行减去 A 倍的第二行。

第二次是第一列减去 B 倍的第二列。

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分块矩阵的秩结合,来判断一系列问题。

分块矩阵的秩:

R(A00B)=R(A)+R(B)

R(AFB)R(A)+R(B) ,当 AB 可逆的时候,等号成立

分块矩阵的伴随与逆

首先明确,伴随与逆之间的关系是:

A=|A|A1

所以,求伴随本质上是求逆:

NOTE

口诀:

对于主对角线满的情况:

主不变,负对调,左行右列添负号左乘行,右乘列,再添负号

主对角线无需对调,主对角线不满对调

当主对角线不满的时候,则需要对主对角线和副对角线上的元素都进行对调

不需要对调的情况:

(A00B)1=(A100B1)(AC0B)1=(A1A1CB10B1)(A0CB)1=(A10B1CA1B1)

必须对调的情况:

(0BA0)1=(0A1B10)(0BAC)=(A1CB1A1B10)(CBA0)=(0A1B1B1CA1)

而直到伴随矩阵的逆之后,则可以得到矩阵的伴随为:

M=|M|M1

而行列为:

|A00B|=|A||B|

转置矩阵

这个其实挺好理解,就是沿着主对角线反转一下即可得到转置。

下面是一些运算法则:

AT+BT=(A+B)TATBT=(AB)T(AB)T=BTAT

对于转置矩阵的行列式:

|AT|=|A|

如果一个矩阵是一个正交阵,那么有:

AAT=E

解矩阵方程

解矩阵方程的方法有两种,对于 AX=BXA=BAXB=C

如果 A 可逆,那么直接可以变换得到 X=A1BX=BA1X=A1CB1

如果 A 不可逆,那么就需要将解方程转换成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来求解。

方程组

齐次与非齐次解的充要条件

非齐次

注意,以下结论,都不要求矩阵 A 是一个方阵

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无解充分必要条件R(A)<R(A,b) (系数矩阵的小于增广矩阵的

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充分必要条件R(A)=R(A,b)=n

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解充分必要条件R(A)=R(A,b)<n

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b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(A)=R(A,b) ,推广到矩阵方程则是 AX=B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(A)=R(A,B)

若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b(Am×n) 满足 r(A)=r(A)=r<n ,则方程组 AX=b 的线性无关的解向量的个数最多的是 nr+1

r(A)=m ,则 AX=b 一定有

解释:因为 r(A)=m ,这意味着 mn

NOTE

当已经知道 R(A)=R(A,b)=n 的时候,可以使用克拉默法则来求解这个唯一解

齐次

A 为方阵( n×n ):

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中,当 |A|=0R(A)<n 时,方程组有非零解

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中,当 |A|0R(A)=n 时,方程组只有零解

A 不是方阵,而是 ( m×n ) :

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中,当 R(A)<n 时,方程组有非零解

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中,当 R(A)=n 时,方程组只有零解;(注意:这只可能在 nm 时发生)

如果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中,有任意n 维列向量 α 使得 Aα=0 成立。那么 R(A)=0 。基础解析为 n 个。


齐次方程组只有零解不能推出非齐次方程组有解。

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不能推出非齐次方程组有无穷个解

齐次方程组 AX=0 的基础解系所包含的线性无关的解向量个数为 nr(A) .

IMPORTANT

非齐次方程的解的线性组合在系数和为 1 时仍然是解。

齐次方程组解的任意线性组合仍然为解

几个结论

若方程组 AX=b无穷多个解,则方程组 AX=0 则一定有非零解

推导非齐次无穷多解: R(A)=R(A,b)<n ;则 R(A)<n ,不是满秩,所以 |A|=0 ,所以有非零解

若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b 有无穷多个解 ( R(A)=R(A,b)<n Ab=0

解的结构

  1. η1η2ηs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0 的一组解,则 k1η1+k2η2++ksns 也是 AX=0 的解的充分必要条件k1+k2++ks=0

  2. η1η2ηs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=b 的一组解,则 k1η1+k2η2++ksns 也是 AX=b 的解的充分必要条件k1+k2++ks=1

  3. AX=b 方程组无解,则可以得到 b 不能由 A (向量组)的线性组合来表示

线性相关

NOTE

线性相关

如果存在不全为零的系数: (c1,,ck) ,使得: c1v1+c2v2++ckvk=0 ,那么这组向量线性相关

线性无关

给定向量空间中的一组向量: {v1,v2,,vk} ,若只有所有系数都为时,线性组合等于零:

c1v1+c2v2++ckvk=0

唯一解是:

c1=c2==ck=0

则称这组向量线性无关

NOTE

向量组

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构成的矩阵的秩 R(A)<m (向量个数)。

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(A)=m (向量个数)

B:α1,α2,α3,,αs 向量组无关 R(B)=s

B:α1,α2,α3,,αs 向量组相关 R(B)<s

小相关可以推出大相关

大无关可以推出小无关

如果向量组 A 线性无关,但是 (A,b) 线性相关,则向量 b 一定能由 A 来表示,且形式唯一


NOTE

维数小于个数(组成的矩阵,行数小于列数)的时候,一定线性相关(例如 3 个 2 维列向量,一定线性相关)原理是秩的最大值小于等于维数,小于个数的时候就会线性相关

反之,当维数大于等于个数的时候,却不一定是线性无关的。例如下面这个:

D=[122436]

快速求解

直接上个例子:

AX=b 的通解,先将 (A,b) 这个矩阵进行初等变换,比如说变换成下面这样:

(A,b)r(10137|601248|400000|0)

注意看,在上面这个变换之后的矩阵中,左上角得到了一个二阶单位矩阵,并且,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五元方程组的解,那么最后的通解则有三项齐次通解加上一个非齐次特解得到的,是:

X=C1(12100)+C2(34010)+C3(78001)+(64000)

可以注意到,上面齐次通解部分就是单位矩阵后面三个元素取反之后得到的,然后下面再用单位矩阵补齐,是几元就需要补充到几元。至于非齐次特解,则是直接照抄最后最后一列的前两行(因为只有这两行非零),然后剩下的部分用零补齐即可

IMPORTANT

注意,这里的特解必须是化简到行最简形式

例如:

(1010|30120|80001|6)

1 的上面和前面必须都是 0

只有这样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特解(386)

验证特解是否正确的方法是,将特解代入到方程中,如果成立则没问题。

用到的方法还是传统计算,这只是将其化简了。

NOTE

原理在于:每一行可以得到(齐次通解):

α1=α3+3α47α5α2=2α3+4α48α5

然后分别令 α3α4α5 等于 100010001 ,然后就能得到上面的通解,特解直接照抄然后补 0 即可。

如果要求 βα 来表示,那么将上面求到的 X 再代入到 (α1α2α3)X=β 中,即可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
其中, X 的形式为: X=(C1a1+C2a2+k1C1b1+C2b2+k2C1d1+C2d2+k3) ,其实就是解合起来。

克拉默法则求解

克拉默法则用于在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R(A)=R(A,b)=n 的时候。

|A|0 时,方程组 Ax=b 有且仅有唯一解,且解的形式为:

xj=|Aj||A|(j=1,2,,n)

其中:

  1. |A| 是系数矩阵的行列式(也称为“主行列式”),且 |A|0

  2. |Aj|替换行列式。将系数矩阵 A 的第 j 列元素,替换为常数项向量 b 的对应元素后,得到的新 n 的矩阵的行列式。

公共解问题

普遍来说,公共解的问题本质上是将两个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求出来之后,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部分的基础解系联立,得到一个公共的解。

可逆以及诸多结论

如果 An×n 可逆,则可以得到下面这些:

|A|0 ,原理: A1=1|A|A

AE ,原理: (A,E)r(E,A1)

R(A)=n ,原理:若 AB ,则 R(A)=R(B)

AX=0 只有零解,原理:若 R(Am×n)=n ,则 AX=0 只有零解

AX=b解唯一,原理: R(A)=R(A,B)=n

A 的特征值都不为 0 ,原理: |A|=λ1λ2λ3λn

ATA 正定

A 的列(行)向量组无关

以上结论都可以相互推导,都是双向箭头

当然,如果 A 不可逆,则上面的所有结论都将反过来。 比如,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当 A 不可逆的时候, |A|=0

单向的:

如果 R(A)m×n=n ,则 ABX=0BX=0 同解


此外,有很多关于 |A|=0 的推导,后续更新:

  1. 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
  2. A 不可逆
  3. r(A)<n

对于一些题目中的求逆,只要能将题目中的条件分解成: A(A)1=E ,其中 A 是要求逆的矩阵,分解成此矩阵乘某个东西等于 E ,这个东西就是这个目标矩阵的逆

NOTE

对于非方阵 Am×n

当它为列满秩R(A)=nm>n )有左逆,即存在 Bn×m ,使得 BA=En ,等价于对 A 的每个列向量解线性方程组

当它为行满秩( R(A)=mm<n )有右逆,即存在 Bn×m ,使得 AB=Em ,等价于对 A 的每个行向量解线性方程组。

求逆的各种方法

凑单位矩阵法(抽象矩阵定义)

对于部分的抽象矩阵,形式比较复杂的,可以使用的方法:

AA1=E

只要能凑出来 AE ,那么剩下的就是 A1

伴随矩阵法

A1=1|A|A

前提是 |A|0

行变化方法

(AE)行变换(EA1)

其中 E 是单位矩阵

特殊矩阵求逆

  1. 对角矩阵:D=diag(d1,d2,,dn)RightarrowD1=diag(1d1,1d2,,frac1dn)

初等矩阵

性质与重要公式

首先就是都可逆

[Ei(k)]1=Ei(1k)Eij1=Eij[Eij(k)]1=Eij(k)

有关实对称矩阵的一些结论(合同)

对于实对称矩阵 A ,一定存在正交矩阵 Q ,使得 A 可以正交对角化

则可以得到: A=QTΛQ=Q1ΛQ ,其中 Q正交矩阵

NOTE

正交矩阵的行(列)向量也是正交的。

此外,正交矩阵的特征值为能为 1 或者 1 (实数范围内)

AB对称矩阵

  1. AB 相似 AB 合同 AB 等价

  2. AB 相似 AB 特征值相同

AB一般矩阵(不对称)AB 等价:【】

  1. AB 等价 R(A)=R(B)

  2. AB 等价 PAQ=B ,其中 PQ 可逆

NOTE

实对称矩阵的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正交

NOTE

如果两个矩阵 AB 中有一个不是实对称矩阵,那么他们不是合同


实对称矩阵的秩为 r ,意味着此矩阵有 nr0 特征值

对于实对称矩阵,它的特征向量的组合就可以构成可逆矩阵 P ,使 P1APΛ

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向量的个数可以说是无限多个;求出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之后,要在特征向量的前面加上常系数 ki 。例如: k1α1

正交与正交变换

NOTE

在正交变换下,标准形的系数就是其特征值

αβ 正交:则有 αTβ=αβT=0

正交向量组 线性无关组

线性无关组 正交向量组

施密特正交组

直接记忆:

b1=a1b2=a2(b1,a2)(b1,b1)b1b3=a3(b1,a3)(b1,b1)b1(b2,a3)(b2,b2)b2b4=a4(b1,a4)(b1,b1)b1(b2,a4)(b2,b2)b2(b3,a4)(b3,b3)b3br=ar(b1,ar)(b1,b1)b1(b2,ar)(b2,b2)b2(b3,ar)(b3,b3)b3(br1,ar)(br1,br1)br1

正交矩阵

A1=AT 的时候,称 A 为正交矩阵

当然可以得到:

AAT=AA1=E

对于一个正交矩阵 An×m

  1. 其定义: ATA=E
  2. A 为正交矩阵,则 |A|=1 或者 |A|=1
  3. A 为正交矩阵,则 A1ATA 也是正交矩阵
  4. AB 都为正交矩阵,则 AB 也是正交矩阵
  5. A 为正交矩阵 A 的列(行)向量组为单位正交向量组,在这种情况下,一般要考虑施密特正交化来求解此矩阵。(可以用来判断此矩阵是否为正交矩阵)
  6. A 为正交矩阵,则它的特征值只能为 11 (实数范围内)

针对某矩阵 AA 的特征多项式为 (AλE)X=0 ,要使此多项式有非零解充要条件是:

|AλE|=0

即可求出特征值 λi (方程的根)

相似矩阵

NOTE

相似的定义:

一个矩阵 A 满足 P1AP=B ,则称 AB 相似

本质上是对 A 做初等行变换能否变换为 B

判断是否相似

NOTE

一般来说,判断两个矩阵是否相似,首先判断行列式是否相等。然后是秩是否相等,然后迹是否相等;

如果都没有问题,那就求两个矩阵的特征值,然后分别求 (A1λiE)(A2λiE) 的解向量是否一致。(几何重数要相同,代数重数也要相同

特征值 λ几何重数等于 nr(AλE)n 为矩阵阶数)

代数重数:此特征值有几重(两个相同的特征值就是两重)

例如:

J1=(1101)J1=(1001)

他们的特征值都是两重的 1 ,代数重数相同;但是他们的 nr(AλE) 却不相同,一个是 1 ,一个是 2 ,所以他们不相似

判断两个矩阵是否相似,首先是能否找到这个可逆矩阵。

其次,如果两个矩阵都能对角化,并且具有相同的特征值及其代数/几何重数也相同,那么它们相似。

如果没说其特征值是否相等,那么就有可能不能相似。

NOTE

实对称矩阵一定能对角化

可以对角化的矩阵,其特征值的代数重数几何重数相同

如果下面相似能得到的这些结论中也存在部分不能满足,那么也不是相似的。

相似的结论

如果 AB

则有:

r(A)=r(B)tr(A)=tr(B)|A|=|B|AB的特征值相等ABATBTA1B1(可逆的话)AnBn

f(A)f(B) 也相似(包括 ABA1B1A2+2A+EB2+2B+E 等相同运算)

IMPORTANT

可以使用相似对角化来求某个矩阵的高阶次方

|500

特征值与特征向量

一些结论

Aξ1=λ1ξ1Aξ2=λ2ξ2 ,且 λ1λ2

则有: k1ξ1+k1ξ2 也是 A 的特征向量( k1 , k2 当且仅当有一个为 0

k1ξ1+k2ξ2 不是 A 的特征向量( k1k2 都不为 0


Am×n 每行元素之和为 n ,则有 λ=nξ=(111)

若存在可逆矩阵 P ,使得 P1AP=B (也就是 AB 相似 ),则可以得到:

  1. |A|=|B|tr(A)=tr(B)
  2. R(A)=R(B)
  3. f(A)f(B) 也相似(包括 ABA1B1A2+2A+EB2+2B+E 等相同运算)

注意,这部分要和相似矩阵结合起来。


若方阵 A 的特征值为: λ1λ2λ3 ,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: α1α2α3 。如果有 P=(k1α2,k2α3,k3α1) ,求 P1AP

只需要按照 P 中特征向量的顺序A 的特征值排序即可(与系数 k1k2k3 无关):

P1AP=(λ2000λ3000λ1)

NOTE

但是,如果 P=(k1α1+k2α2,k3a2+k4a3+k5α3+k6α1) ,那么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了,应该先将 P 表示成: (α1,α2,α3)C 的形式。而 P1=C1(α1,α2,α3)T ,代入到 P1AP 中进行矩阵的计算即可


αβn 维列向量,则 αβT=An 个特征值为:一个: αTβ=βTA=tr(A)n10

所以, ααTn 个特征值为一个 αTα=1n10

所以, A=EααT 的特征值为: 一个 1n10

进而可以得到 A 不可逆


特征值 λ 对应的特征向量个数 =dimEλ=nr(AλI)

例如一个 n 阶矩阵 A 的有三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,其中一个特征值为 λ1r 重特征值。

为了保持特征向量线性无关(可对角化),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的个数应该是 r ,这意味着 r(Aλ1E)=nr


Av=λvAnv=λnv

特征值以及可逆矩阵的求法

一个 n×n 的方阵 A 的特征值 λ 满足:

Av=λvv0

其等价于:

(AλI)v=0

如果要由非零解 v ,则需要满足:

|AλI|=0

然后解此行列式即可得到结果。

如果接下来是要求可逆矩阵 P ,使得 P1AP 为对角矩阵。

那么在求出来特征值之后,利用方程组的知识点。得到:

(AλE)X=0

利用已经得到的 λ (比如有三个不同的特征值),那么就需要分别将这三个特征值代入到上面的方程中,求其基础解系

得到基础解系之后,就是根据特征值对应的基础解系组合到一起,得到:

λ1=2α1=(110),λ2=6α2=(101),λ3=6α3=(123)P=(α1,α2,α3)=(111102013),则有P1AP=(266)

一定要注意对齐


出现特征值,一定要考虑特征值变换问题。记得使用下面这个表格的内容。

一个对比表格:

原矩阵为 A

矩阵AaA+bEAkA1Af(A)ATP1APPAP1
特征值λaλ+bλk1λ|A|λAλf(λ)λ
特征向量αααααα----P1αPα

A特征向量A特征向量是一样的,但是特征值是不同的( λA=|A|λ );分子是行列式的值,不是绝对值

NOTE

一对矩阵,特征值相同,一定相似

相似 合同 等价

AB R(A)=R(B) PAQ=B

NOTE

一个矩阵的特征值相乘得到这个矩阵的行列式

一个矩阵的特征值相加得到这个矩阵的

tr(A)=i=1nλi|A|=λ1λ2λn

NOTE

αβn 维向量,则 αβTn 个特征值为: αTβ,0,0,,0 ,共有 n10 特征值。

其中, αTβ=βTα=tr(A)


矩阵 A 的特征值 λ 满足以下:

|AλE|=0

其中的 λ 代表的是矩阵 A 的特征值。

当然如果出现 |EA|=0 ,提取一个负号出来不会改变特征值。

当然如果是: |E2A|=0 ,那么就不只是需要提取一个符号出来,还需要除以 2 ,来得到特征值,注意一定是 AλE ,是减法

可逆变换与正交变换

可逆变换下,二次型的系数不一定是其特征值

正交变换下,二次型的系数一定是其特征值

NOTE

在考研中,讨论合同正定的时候,只考虑对称矩阵

所以,对这句话的认识就是:如果题目中没有出现对称矩阵,那么在讨论合同正定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不考虑的(特指选择题

正定

一些结论

  1. 若矩阵 B正定矩阵,则存在唯一正定矩阵 A 使得 A2=B

定义及判断方法

NOTE

正定的定义:

An×n 的实对称矩阵。若对于任意非零列向量 xRn,都有

xTAx>0,

则称 A正定矩阵

A 正定,则有:

  1. A0,XTAX>0

  2. λi>0,i=1,2,3,,n

  3. A=PTEPA=PTP

  4. A顺序主子式 >0

  5. 正交特征值的数量为 n

  6. 正惯性指数为 n

  7. A 正定 AT 正定 A1 正定

  8. A 正定 A 正定。(单行箭头

  9. AB 正定且 AB=BA ,则 AB 也正定

  10. P1AP=E ,那么 A 的特征值都为 1 ,则 A 为正定矩阵;但如果 A 是正定矩阵,不一定与 E 相似。

以上方法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矩阵(二次型所对应的对称矩阵)是否正定

快速判断二次型是否正定

对于一个二次型,可以是方程形式:

f1(x1,x2,x3,x4)=(x1x2)2+(x2x3)2+(x3x4)2+(x4x1)2

只要代入一个任意的非零向量,结果如果小于等于 0 ,那么他就不是正定的。

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快速排除非正定

此外,二次型正定的充要条件是:

对任意的 x1,x2,,xnf(x1,x2,x3,,xn)0 ;当方程组只有 0 解的时候,等号成立

合同

如果存在一个 n 阶可逆矩阵 P ,使得 AB 可以通过关系式 B=PTAP (其中 PTP 的转置)联系起来,则称矩阵 AB合同矩阵

判断合同

对于实对称矩阵,判断合同性应比较正、负、零特征值的数量(惯性指数)

AB对称矩阵,则 AB 相似 AB 合同 AB 等价

NOTE

在考研中,讨论合同正定的时候,只考虑对称矩阵

所以,对这句话的认识就是:如果题目中没有出现对称矩阵,那么在讨论合同正定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不考虑的(特指选择题

同解

AX=0BX=0 同解 R(A)=R(B)=R(AB)

R(AB)=n ,那么 (AB)X=0 只有零解,进而 AX=0BX=0 没有非零的公共解

向量组 A向量组 B 共价 R(A)=R(B)=R(A,B)

A 如果为一般矩阵:不同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线性无关

A 如果为对称矩阵:不同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正交

NOTE

两个线性方程组(或它们的系数矩阵)如果能通过有限次初等行变换(或行列变换)互相转化,就称为 共价

两个线性方程组 Σ1Σ2 如果 解集完全相同,就称它们是 同解方程组.。

AX=0 的解都是 BX=0 的解,则 AX=0(AB)X=0 同解

等价

等价的定义

两个向量组等价,代表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线性表示,比如 A 中的每个向量都可以用 B 中的向量表示,反过来也成立。

判断公式:

R(A)=R(B)=R(A|B)广

但是,如果使两个矩阵等价,意味着他们之间可以通过有限次的初等行变换进行转换,这与向量组等价之间是不一样的。

一般来说,对于证明两个矩阵等价,一般思路是令 AX=BBX=A 使这两个方程均有解(唯一或者无限都可以 R(A)=R(AB) )即可。

内积与外积

两个列向量的内积( A=αTβ=βTα内积是一个数)等于其外积( B=αβT 或者 B=βαT外积是一个矩阵)组成的矩阵的迹(主对角线元素之和)。(注意, αβTβαT ,但是形成矩阵的迹是相等的

对角化

判断一个矩阵是否可以进行对角化的方法有三个:

  1. 对于一个 n 阶矩阵 A ,如果它有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,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角化双向箭头)。
  2. 如果 AT=A A 可以对角化。(注意,这里是单向箭头
  3. An 个特征值都不相等 A 可以对角化

实对称矩阵一定可以对角化

若矩阵 A 可以对角化,则其等于其非零特征值的个数


一个矩阵可以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一个特征值,其代数重数(特征多项式的重数)等于几何重数(线性无关特征向量的个数)

代数重数λi=a ,其中 i=1,2,3, ,当 λ1=λ2=a 时,则认为是二重

惯性系数与标准形

惯性系数和标准形,主要是实对称矩阵中讲到

惯性系数是描述实二次型(或实对称矩阵)本质属性的一组数值。

对于 n 元来二次型 f(x)=xTAx ,通过可逆线性变换(即存在可逆矩阵 C ,使得 x=Cy )可将其化为规范型: f=y12+y22++yp2yp+12yp+q2 其中:

  • 正惯性系数:规范形中系数为 +1个数
  • 负惯性系数:规范形中系数为 1个数

任意一个实二次型,经过不同的可逆线性变换化为的规范型是唯一的

二次型与标准型

#TODO

贡献者

文件历史